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区网站:
考试类别: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45)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45)

2015-12-11 09:16:26 字号: | | 推荐课程

现代西方美学,一反过去传统的哲学方法,而走向心理学美学与科学美学。心理学美学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审美心理,偏重于主体;科学美学则用科学方法分析审美对象的结构与功能,偏重于客体。但不管哪种方法,他们都认为对美的本质(美的定义)问题作无穷无尽的哲学上的思辨性探讨,没有什么意义。瑞恰兹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考察了十六种传统美学对于美所作的哲学思考,他认为除了证明美的多义性和歧义性之外,再没有什么了,因而认为传统美学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应当抛弃。他采取了语言分析的方法,从美这个词的具体运用中,来探讨美的意义。这样,美就不再是一个玄学的幻影,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词。

现代西方美学这一股否定美的浪潮,无疑有其时代的背景和世界性的影响。(它)使本来属于哲学范围的美学,向着科学靠近了一步。对于这一发展的倾向。哈·奥斯本曾经这样加以评价:

它那审慎、实证、分析的作风标志着一种更为严密的研究趋势; 它不愿作总的概括,却更为重视各门艺术如音乐、绘画、诗、戏剧等等的独特个性。它把兴趣集中在对各门艺术批评所用的概念结构上,分别从逻辑上加以澄清;并把所用的不同的评价标准弄清楚。与此相对照,建立一致性的东西,不是被视为不成熟的,就是被视为是危险的蒙昧主义。这种深入的研究,对于阐明一些特殊的问题,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分辨真假的争论中,也取得了某些进展。但是,从整个领域来看,它除了分解的方法外,在结论上并没有取得与之相称的结果。

美学问题不仅是一个细节的分析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感情价值的问题。对于感情价值,单靠语义和结构的分析,单靠信息和符号,单靠解剖刀,是无济于事的。它归根到底,要在科学的心理学方法之上,诉之于哲学的玄想和沉思,诉之于人类的心灵。人类的心灵,包括已知和未知、局部和整体、现在和未来。科学所面对的,是已知、局部和现在的部分; 哲学所面对的,则主要是未知、整体和未来的部分。人类的感情世界,其中主要是美和艺术的世界,是人类心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抛弃对于美和艺术的本质的哲学探讨,这是不可能的。

1.1.

文中括号中的“它”指的是(  )。

A.心理美学

B.科学美学

C.现代西方美学的否定美的浪潮

D.传统美学的哲学思考

1.2.

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西方美学认为,传统美学的哲学思考没有意义,方法也不科学

B.心理学美学研究人的审美心理,侧重于对审美对象主题及内容的研究

C.科学美学侧重研究审美客体,即对审美对象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科学分析

D.用语言分析的方法研究美学就会发现,美并非高不可攀,美是通俗易懂的

1.3.

对画线词语“否定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否定玄妙高雅的美,崇尚通俗自然的美

B.否定用哲学方法研究美,主张用科学方法研究美

C.否定传统美学提倡的美,崇尚富于科学精神的美

D.否定思辨性的哲学美,主张语言学的形象美

1.4.

对哈·奥斯本的评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现代西方美学注重实证分析,其作风是审慎的,研究比以往更为严密

B.并对各门类艺术批评分别加以澄清

C.现代西方美学反对研究的笼统与模糊,拒绝对各门艺术做出概括性论断

D.现代西方美学对艺术美一致性的研究是深入的,并在某些方面做出了贡献

1.5.

下列依据文本信息作出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西方美学强调了人类审美情感的一个侧面,其产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对美学研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B.心理学美学与科学美学在反传统的层面上态度相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大体相同,但各自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C.作者同意哈·奥斯本对现代西方美学的评价,引用他的话,既表明了己意,又为下文推出自己的结论做了铺垫

D.美和艺术的世界是人类心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哲学才能解决人类心灵中未知、整体和未来的问题,所以只能用哲学的方法研究美的本质

人体血管内的血液昼夜奔流不息。然而一旦血管出现小破口,流出的血液便会在短时间内凝固(coagulation),以阻止更多的血液流出。这种神奇的保护机制涉及一大串连锁反应,已知参与其中的物质多达数十种。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参与凝血反应的因子          ,层层递进,经过一系列级联和放大效应最终使得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正是由于后者的出现,液态的血液才慢慢转变为胶冻状并不再流动。

参与凝血反应的因子多数为蛋白质,它们在肝脏合成、降解和失活,因而肝脏功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肝功能差的患者常常会出现皮下淤血。除此之外,肝脏合成某些凝血因子还少不了一种营养素的帮助——这就是维生素K。

维生素K的促凝血作用是在1934年被一位名叫达姆(Henrik Carl Peter Dam)的丹麦科学家发现的。1929年,达姆在一项针对小鸡的实验中注意到了某种异常:当食物中长期缺乏脂类时,小鸡开始有自发出血的现象。达姆采集了鸡的血液,发现鸡血的凝固时间大大延长了。这说明脂类食物中可能存在未知的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5年之后,达姆确认麻籽中富含这种止血物质,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凝血维生素”或维生素K。

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作为谷氨酸γ羧化反应的辅因子,维生素K能够确保肝脏产生足够的正常凝血因子,继而保证凝血反应正常进行。天然维生素K(K1和K2)不溶于水,因而需要从富含脂类的食物(如动物肝脏)中摄取。但是正常情况下人体并不会缺乏维生素K,因为还有部分维生素K(K2)可经肠道细菌合成。维生素K的吸收依赖胆汁,因此当胆汁流动的管道(胆管)被结石或肿瘤阻塞时,患者常常会发生维生素K缺乏,继而产生凝血障碍。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维生素K的合成能力不足,容易缺乏维生素K而产生出血症状。针对上述人群的出血,补充维生素K会取得很好的止血效果。

2.1.

填入文章第一段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相互依存

B.紧紧相连

C.环环相扣

D.彼此交集

2.2.

下列有关“维生素K”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在人的肝脏合成

B.存在至今不足百年

C.血管破裂时起作用

D.保障凝血因子的合成

2.3.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的“上述人群”不包括(  )。

A.新生儿

B.肝病患者

C.胆管结石患者

D.胆管肿瘤患者

2.4.

普通人并不需要补充“维生素K”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可由食物获取或由肠道生成

B.这种维生素不能与水相融

C.一般很少发生血管破裂现象

D.人体肠道内菌群非常丰富

2.5.

下列作为这篇短文的标题最恰当的是(  )。

A.维生素K的凝血作用

B.维生素K的发现

C.人体自身的凝血功能

D.一种参与凝血的因子

科学包括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体”“用”同一,不可分割。科学精神是求真、创造、批判和坚持的精神,[a]便具有深刻的人文[b]。

百年来,中国急切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在经济建设中“技术至上”的倾向日益强化。重“用”轻“体”,科学日益丧失形而上的“道”的地位而走向形而下的“器”。我不赞同[c]时下[d]中国[e]社会的[f]“科学主义”的批评,中国的科学基础总体上还很薄弱,不能不加分析地将西方社会的非现代化和非科学化思潮引进中国;但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技术至上”的强化、人文精神失落的倾向,也确实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这种相通并非仅仅工具手段的沟通,更重要的是“体”的沟通,“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存在,人的关怀。中国社会正努力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这种转变要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实现,更要在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原则、人生取向等思想文化领域中实现。中国社会不仅要实现现代化,更要追求现代性。科学与艺术的相通、互动,将为这种转变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3.1.

[a][b]处恰当的措辞是(  )。

A.自身 意义

B.自身 意味

C.本身 意味

D.本身 意义

3.2.

“对于”应填入第二段的位置是(  )。

A.[c]

B.[d]

C.[e]

D.[f]

3.3.

文末所说的“现代性”是指(  )。

A.科学与艺术的相通、互动

B.“体”与“用”的统一

C.思想文化方面的“现代化”

D.使科学恢复“道”的地位

3.4.

对文中“体”与“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

B.人文精神与科学主义

C.民主思想与科学技术

D.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3.5.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科学”包含“体”和“道”

B.东、西方的“科学主义”不同

C.重“用”轻“体”倾向应引起重视

D.应高度重视科学、艺术的相通互动

模仿的两面性

人类相当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都是受到自然启发而产生的,人类模仿自然当然不乏杰作,比如,对大凤蝶的观察发现,它的翅膀上布满了无数斜着向下凹陷的小坑,反射不同的颜色。但人眼的局限决定了只能感受到大凤蝶的翅膀是绿色的。受到这个启示,研究人员就把大凤蝶的翅膀结构应用到纸币上,使纸币上形成大大小小的微坑,便诞生了今天的极难造假的防伪钞票。但是,人类从模仿获得的发明和发现却并非总是成功的,而且可以说许多模仿都是不太完美或蹩脚的。

创造生命可以说是今天人类最大和最复杂的模仿,也被认为是人类最大的成就之一,比如人工生殖技术创造试管婴儿。荷兰有1.0%~1.5%的新生儿是试管婴儿。从1997年到2001年出生的试管婴儿中,却出现了5名视网膜细胞瘤患者。从统计上推论,试管婴儿这种疾病的几率比自然受精婴儿高7倍。同样,瑞典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授精制造的试管婴儿比自然孕育的后代患脑瘫的几率高3倍。

为什么人类的模仿杰作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初步的回答是,尽管人类可以仿造自然的方式创造许多东西,却无法完全地、精深地、一模一样地模仿自然的一切,这既是人类的自身和能力的缺陷与局限,也是自然的更为复杂巧妙和博大精深。比如,在创造生命时的温度,低一点或高一点,温度的变化与不变化,温度变化的周期短一点或长一点,都可能影响到正常受精和胚胎发育。

更为重要的是,受精时精子与卵子结合是一种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所有基因的开启、关闭和融合,都有一定程序,这种程序则由某种标记物或标记基因引导,在正常的自然受精过程中,所有两性基因的结合、开启、关闭等都是千百万年来自然程序安排好了的,既精确,又准时,还恰到好处。但是,如果是试管授精,就可能干扰自然状态下的正常标记程序,因而在胚胎初期造成失控和出错,使胚胎发育异常。

人类模仿自然另一个巨大杰作是生物圈二号实验,想要模仿自然创造生命或使生命在自然状态下完好地生存。但是,由于人类没有完全了解自然或人类自身的能力局限而造成了这次最大的蹩脚模仿。

无论是对人自身生命创造模仿的不完美,还是对自然创造生命和生命生存条件模拟的失败,都传递给人类几个信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永远是学生,永远比自然渺小,永远是有局限的,正如我们的眼睛无法辨认大凤蝶的色彩一样。再大的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再聪明的人也聪明不过孕育他的大自然。

其次,虽然人类不可能完全模仿博大精深和复杂多变的自然,因为人类只有约三百万岁,与大自然45亿岁的沧桑相比不过是小儿时节,但是人类是可以逐步地、一点一点地、一个层面一个层面地模仿自然的,但是这种模仿只有在尽可能全面了解自然,理解自然,熟悉自然,甚至掌握了自然的部分规律后才可能获得比较好的结果,因此人类的探索必将持续不断,生生不息。

虽然人类可以自豪于设计建造航天飞机飞上其他星球,但是,人类却可能永远无法做到与自然一模一样,甚至超越自然,更不用说征服自然。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理解并安然地接受诸如试管婴儿的缺陷、生物圈二号失败的现实、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爆炸失事,也才会永远保持敬畏自然之心,并一点一滴地探索和模仿自然。

4.1.

下列有关大凤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大凤蝶的翅膀上有无数向下凹陷的小坑

B.大凤蝶的翅膀能反射不同的颜色

C.人类的眼睛无法辨认大凤蝶的颜色

D.大凤蝶的翅膀的颜色大多时候是绿色的

4.2.

下列不能成为“人类许多模仿都是不太完美或蹩脚的”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自然本身复杂多变,博大精深

B.人类只有约三百万岁,与大自然45亿岁的沧桑相比,不过是小儿时节

C.人类自身和能力的缺陷与局限

D.尽管人类可以仿造自然的方式创造许多东西,却无法完全地、精深地模仿自然的一切

4.3.

对“模仿的两面性”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对自然的模仿,既有像防伪纸币一样的杰作,也有像试管婴儿一样不完美的成果

B.人类进行了对自身生命的创造模仿,对自然创造生命和生命生存条件的模拟,但不是不完美就是失败

C.人类虽然可以仿造自然的方式创造许多东西,但却可能永远无法做到与自然一模一样

D.一方面人类不断地模仿自然,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了解自然,理解自然,熟悉自然。

4.4.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生殖技术创造的试管婴儿,由于种种原因,永远不可能有自然孕育的后代完美

B.人类在创造生命时,如果掌握了温度与温度变化的周期,控制好各种标记程序,就能使胚胎发育正常

C.受人类自身能力的局限和对自然了解的限制,人类只能一点一滴、一个层面一个层面地探索和模仿自然,而这种探索将是长期的,无止境的

D.虽然人类从模仿获得的发现和发明并不总是成功,但是人类却是在对自然的模仿与探索中一步步向前发展

4.5.

文中加点的“这”指代的是(  )。

A.人类很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是受到自然启发而产生的

B.人类可以仿造自然的方式创造许多东西,却无法完全地、精深地、一模一样地模仿自然的一切

C.创造生命是人类最大和最复杂的模仿

D.人类的模仿是持续不断,生生不息的

(一)我们想把思想作成条理系统,也很不容易。写的时候,有时觉得千头万绪,纷如乱麻,不知怎样才能理出一个纲领来;有时思潮汹涌,争先恐后地要一齐倾泻纸上,不知先写哪一句为是;有时思想主旨,有似断了络索的井底银瓶,再也钓它不起;有时找不到中心点,像人入太空,失去了重量,轻飘飘地没法落脚。苦思良久,好容易思想上了轨道了,又好容易能顺利写下去了,又好容易一篇文章脱稿了。自己再来读读:这一句话意又过于晦涩,应涂去另找显豁些的。那一句又重复了,爽性给删了去。这一段文字应该放在后面或中间,才不致显得脚轻头重,那么来移置一下吧。那一段文字好像是孤立的,与全篇不能连贯,还要加上几句,或点窜一下,文章的脉络才得贯通,删改了又删改,琢磨了又琢磨,虽不能臻于“毫发无遗憾”之境,大体上总算可以见人了,这才誊清以为定本。

(二)写过以后,自觉平日游积脑中的思想,借笔墨的疏导,竟变成了一股活泼的泉源,未成形的思想,居然取得五官百骸,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婴儿。其轻松愉快,必有不可胜言者。

5.1.

第一段中划线部分的内容描述的是写作中的(  )的过程。

A.确立主题

B.谋篇布局

C.语言表达

D.确定详略

5.2.

根据这篇短文的内容,第二段划线部分“未成形的思想,居然取得五官百骸,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婴儿”的寓意为(  )。

A.思想有了活力

B.思想有了条理

C.思想有了形体

D.思想得到倾诉

5.3.

上述这篇短文所讨论的主要议题是(  )。

A.如何写好文章

B.如何修改文章

C.写作可以整理思想

D.写作的艰辛和快乐

推荐课程
地方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官方微信
在线课程
国考专题
我要提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