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区网站:
考试类别: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14)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14)

2016-05-03 10:39:21 字号: | |

根据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本书从历史学、民俗学等角度,对山东人“闯关东“这一罕见的移民现象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解读,深人分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背景,规模状况,揭示了东北人和山东人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文化情结。②其中山东人是“闯关东“主体。③“闯关东。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移民史,其迁徒人数也是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上最多的。④从清朝顺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300年间大约有3000万人拥人茫茫关东大地。

1.1.

对上面四句话进行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1.2.

这段文字可能选自(  )。

A.科普读物

B.文学常识

C.历史教材

D.报纸

1.3.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  )。

A.“闯关东”的主体是3000万山东人

B.“闯关东”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最长的移民史

C.“闯关东”不仅是历史行为也是社会文化行为

D.“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的移民现象

{1}科学家已经分离出一种看起来能决定人体衰老速度的基因序列。这一发现首次将DNA与人类寿命联系起来。{2}这项研究有望为创建筛查程序铺平道路,可用于检验哪些人更容易衰老,并在年轻时更容易患心脏病或其他疾病。{3}尽管这项突破不太可能带来大幅延长人类寿命的药物,但也许有助于延长那些由于自身基因而更易早逝的病人的寿命。{4}这项研究显示出了时间性衰老和生物性衰老的区别,其中生物性衰老取决于人体基因组成和生活方式,比如饮食组成和是否吸烟;两个年龄相同的人,其生物年龄可能会有十多年差异。{5}由桑尼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发现,一段普通DNA序列与人体的生物性衰老有密切关系。对近三千人的研究显示,约有38%的人带有遗传性基因变体,与没有这一基因序列的人相比,他们的生物年龄要老三到四岁;占总数7%的人带有两个这种基本变体,他们的生物年龄比没有该变体的人要老六到七岁。{6}通常被认为是老年病的发病年龄有很大的                  ,正是这一点促使研究者展开了这项研究。{7}我们身体中的大部分细胞都含有叫作染色体的DNA分子链。染色体在其两端有保护帽,叫做端粒。细胞每次分裂时,端粒会缩短,就像鞋带两端的塑料会被磨损一样。当端粒变得非常短时,细胞就无法正常工作,会显现衰老的征兆。{8}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析,桑尼发现,这些人具有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过短染色体端粒。而一种特定的基本序列在这些人中更常见。这段DNA位于3号染色体,与基因TERC相邻。{9}基因TERC可以制造出一种酶,能在端粒缩短时对端粒进行修复。携带有一个或两个该基因序列的人,在母体子宫中发育时,制造出的这种酶(端粒酶)可能比较少。这意味着,这些人在出生时端粒就比较短,所以更容易衰老。{10}科学家不可能通过增加人体中的端粒酶的数量来逆转人体老化的过程。人出生后,体内的端粒酶几乎全处于被抑制状态,但在癌细胞中端粒酶被激活,所以癌细胞就会无限分裂下去而不会死亡。因此桑尼指出:“激活端粒酶也许可以让你不得心脏病,但如果不加控制地激活端粒酶,你也许会得癌症。”

2.1.

与文中提到影响人生物性衰老的因素无关的一项是(  )。

A.是否抽烟

B.饮食组成

C.特定基因

D.母体子宫

2.2.

填入文中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同

B.区别

C.跨度

D.幅度

2.3.

下列说法与该项研究中证明的人类提早衰老的原因无关的是(  )。

A.老年病的发病年龄

B.体内缺少端粒酶

C.一两种基因序列异常

D.染色体两端的端粒太短

2.4.

该项研究的首要作用是(  )。

A.有助于延长人类寿命

B.推迟生物性衰老

C.有助于创建早衰筛查程序

D.为早衰者延长生命

2.5.

如果把这篇文章分为三个层次,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在调查刑事犯罪时,DNA 证据都被视为“如山铁证”,被普遍用于证明嫌疑犯是否涉嫌犯罪以及释放被错误定罪的无辜者。可是,以色列科学家发现,包含DNA 的血液和唾液样本,都可以伪造,DNA 证据并不完全可靠。

    科学家表示,如果犯罪分子进入DNA 数据库,他们就可以不通过提取个人身上的任何组织而“________”出与数据库内一个人的DNA 相符的DNA 样本。弗兰肯博士是该研究的领导者,他在《国际法庭科学杂志:遗传学》网络版上发表的论文中写道:“通过伪造DNA 证据,任何一个生物系大学生都能伪造一个犯罪现场。”论文指出,当下DNA 分析检测技术已经成了司法的重要一环,但是DNA 证据被伪造的可能性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

    研究人员指出,伪造DNA 检测结果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首先需要获取一个微小但真实的DNA 样本,然后通过“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将微小的样本放入大量的DNA 里。虽然通过一根头发或附有伪造DNA 的饮料杯就可以在犯罪现场“嫁祸于人”,但是通过这种扩增技术伪造出来的血液或者唾液样本会更为可信。

   ①犯罪分子可以通过盗取DNA 分型数据来伪造DNA 样本。②一般的数据库都是储存DNA 中的13 个片段来分辨信息来自哪一个人。③只需把各段DNA 信息加以组合,就可以伪造出任意一人的DNA。④而科学家通过复制每个片段上的一小段DNA 信息,就可以另外组成一个庞大的DNA数据库。⑤据悉,只要收集425 个不同的DNA 片段,就足以组合成随便一个人的DNA 信息。⑥第二种方法则依赖于DNA 分型,通常该分型被安置在一个法定的数据库里。

    DNA证据可以伪造,只是弗兰肯众多发现中的一个。美国法律分析家科恩对此表示,对于通过DNA 检测来收集信息的警方和军方人员来说,这项研究成果是个“可怕的消息”。

3.1.

填入第二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个词是(  )

A.复制

B.制造

C.仿造

D.伪造

3.2.第四段中的6 句话顺序是错误的,根据文章内容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⑥⑤②③④

B.⑥①⑤②③④

C.⑥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④③⑤⑥

3.3.

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的是(  )

A.通过伪造DNA 证据,任何一个大学生都能伪造一个犯罪现场

B.DNA 分析检测技术将要成为司法的重要一环

C.通过全基因组扩增技术伪造出来的唾液样本比伪造DNA 的饮料杯更为可信

D.只要收集425 个DNA 片段就可以组合成任何一个人的DNA 信息

3.4.

最后一段“可怕的消息”指的是(  )

A.《国际法庭科学杂志:遗传学》在网络上的发表

B.美国法律分析家科恩对伪造DNA 证据研究的看法

C.以色列科学家发现DNA 的血液和唾液样本可以伪造

D.弗兰肯博士的关于DNA 证据可以伪造的研究成果

3.5.

本文意在说明(  )

A.DNA 证据的伪造将给警方和军方带来严峻挑战

B.DNA 证据可以伪造,故并不完全可靠

C.伪造DNA 检测结果的两种方法

D.DNA 数据库防入侵技术亟需提升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沙和细沙被吹移到附近就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酸性物质,减少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4.1.

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4.2.

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少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4.3.

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4.4.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浏览史书,常常会发现一些对我们今天很有启迪的故事。《三国志》记载:建安五年春,袁绍积极秣马厉兵,统领十万大军准备伐曹。谋士田丰对袁绍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袁绍不听,丰恳谏,绍大怒,命将田丰下狱。官渡一战,曹操大破袁军。绍既败有人对田丰说:“群必见重。”田丰却说:“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袁绍回来,果然把田丰杀了。

田丰反对袁绍伐曹的意见,不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么?那么为什么还要杀田丰呢?这个问题似乎有些令人费解,然而,好好思索一下,也不是难得出答案来的。袁绍之所以要杀田丰,关键在于田丰伤了袁绍的“面子”,破坏了他的“威信”。因为你反对我,你对了就意味着我错了,这还了得。作为谋臣的田丰正式深深了解袁绍之为人,所以当有人向他道喜时,他却想到了“吾其死矣。”

由此联想到今天我们某些单位的个别领导,他们在工作上总喜欢搞独断专行,听不进去半点不同意见,但为“面子”和“威信”,可以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顾,拗着要下面“坚决照办”。他们一旦犯了错误,更是文过饰非,对那些反对他们并被实践证明是反对对了的人,则是耿耿于怀。虽然这些人不能像袁绍对付田丰那样向提意见的同志开刀,但他们手里有权,瞅准机会暗里打击报复,待时机一到,就把“小鞋”在那些同志的脚上一套。可以说,在这些同志的身上很有几分“袁绍遗风”。

列宁曾经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在历史上,凡是不懂得,不认识自己的真正实质,既不了解实际上(而不是凭自己的想象)倾向于哪些阶级的人们、集团、派别、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当年袁绍以为杀了田丰,就可以掩盖自己的愚蠢,维护自己的“威信”。结果落得为天下哂笑。今天我想有必要给某些人也敲一声振聋发聩的警钟:请君以袁绍为戒!

5.1.

田丰被杀的真正原因是(  )。

A.长曹操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B.胆小怕死,反对伐曹。

C.伤了袁绍的面子,为袁绍所不容。

D.伐曹失败,袁绍迁怒于他。

5.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袁绍遗风”的特点(  )。

A.独断专行

B.顾及面子

C.打击报复

D.贪污受贿

5.3.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

A.袁绍不该轻易杀掉田丰

B.说话做事要三思而行,否则后患无穷

C.历史总是喜欢捉弄人,喜欢和人开玩笑

D.为了维护个人面子,独断和钻性,最终必定失败,贻笑天下

5.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田丰是先知先觉,所以知道最后“吾其死矣”

B.袁绍所以要杀田丰,是为了解气

C.文中所提及的曹袁之间的战争又被称为“官渡之战”

D.袁绍一点也不懂兵法

5.5.

本文的直接目的是(  )。

A.批判袁绍

B.赞扬田丰

C.以史为鉴

D.记载史实

地方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官方微信
在线课程
国考专题
我要提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