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区网站:
考试类别: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249)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249)

2016-10-07 10:00:51 字号: | | 推荐课程 公务员考试网官方指定备考课程——必胜课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21—25题

>时下,原本被人在网上恶搞的“黑暗童话”,竟成了风行的儿童读物,并且为便于阅读(可获取更多利益吧),多是注音版的:优美的安徒生童话竟成了某些人恶搞的“>  ①  ”——最后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凄惨地被宰杀,成了盘中“烤鸭”; “睡美人”不是被王子唤醒,而是变成了邪恶的复仇女巫;“灰姑娘”最后竟遭遇火刑,成了陪葬者……这种“黑暗”像 >  ②   在孩子们中间游荡,甚至几欲吞噬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不拍案而起:决不能让 “黑暗童话”毁了孩子!

>一个人所具有的优良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时期所形成的>    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儿童获得人生滋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读书。像《安徒生童话》这样的童话经典,都是讲良善终归战胜邪恶,似一条条清澈的小溪,泛着仁爱与正义之波,这便成了人们长大的营养。而某些”黑暗童话“ 像 >③  ,正在污染着一片片葱绿的田野。意在渲染暴力、恐怖等内容的“黑暗童话”,颠倒了正确的荣辱观,放逐了崇高与伟大的情感。面对这种被扭曲的价值观,儿童会迷失方向,沉溺于庸俗与丑恶的泥沼。

>针对“黑暗童话”的问题,仅仅依靠公众舆论对其批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拿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首先,那些将经典视为“>   ④   ”,肆意切割,用反主流价值来吸引眼球以牟取暴利的人,需要担负起社会的道义与责任。王蒙曾说:“应该扪心自问,你写的作品能不能拿给自己的孩子看?”这不妨可以看作是对某些人的警策之语。其次,儿童书籍究竟是否宜于儿童阅读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合儿童接受的判断,还有赖于一个科学、专业、公共的童书评判和儿童阅读的指导体系。当务之急,是在童书出版、儿童教育、儿童公共图书馆服务等领域,组建起若干支可以有效发挥图书监督和阅读指导作用的专业队伍,指导儿童的读书行为,从而防止“黑暗童话”对孩子的侵蚀。

1.1.>填在空格处的语词恰当的一项是()


A. ①橡皮泥 ②幽灵似的 ③汩汩的黑水 ④砧板

B..①橡皮泥 ②汩汩的黑水 ③幽灵似的 ④砧板

C. ①砧板 ②汩汩的黑水 ③幽灵似的 ④橡皮泥

D.①砧板 ②幽灵似的 ③汩汩的黑水 ④橡皮泥

1.2.>根据文意判断,“黑暗童话”的最主要特征是 ()

A.“黑暗童话”源自网络文学加注了拼音

B. 安徒生童话被人恶搞

C.美好的童话故事被篡改了结局

D.“黑暗童话”吞噬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1.3.
>

>根据文意,填在“甲”处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善良的情感

B.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C.读书习惯

D.正确的荣辱观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决不能让“黑暗童话”毁了孩子

B.一个人的品性取决于童年时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C.儿童时期需要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D.解决“黑暗童话”问题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案

1.5.>对本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首先列举在风行的儿童读物中存在的种种“黑暗童话”现象,然后阐明“黑暗童话”的危害,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奠定立论基础

B. 第二段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意在强调童年时期培养善良情感的重要性

C.第三段引用王蒙的话意在说明“黑暗童话”的编造者应该肩负起社会的道义与责任

D.本文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反证法等,阐述了“黑暗童话”对儿童的巨大危害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万物之一”“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可谓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早发端。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利奥波德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奈斯叉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国内外有一些学者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误解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的核心特征是对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的强调,绝不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中心都没有,又何来中心主义?

生态整体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仅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这个错误导致了无数可怕的、难以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  】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生态整体主义倡导人类跳出数千年来的旧思路,努力去认识生态系统,进而将认识到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的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本标准,为防止人类重蹈覆辙、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

2.1.

对“生态整体主义”这一概念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整体主义是指把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和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的生态观

B.生态整体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其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

C.生态整体主义把有利于维护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

D.生态整体主义不再考虑人类的利益

2.2.

下列对“生态整体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整体主义和以往的生态观不同,它不是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考虑问题

B.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不再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

C.生态整体主义不再和以前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一样,完全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

D.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受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2.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整体主义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可行的方法

B.生态整体主义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与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C.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犯过很多错误,走过许多弯路,其中以自己为中心,导致生态危机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D.如果人类还要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唯一判断事物的标准,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2.4.

下列选项中对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的要求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应该以生态环境的长效发展为中心利益标准

B.我们应该消除人本主义,发展环境本位主义

C.人类应该建立联系、平衡的观念,将人类作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重新建立利益体系

D.人类应该尽快终止目前以人为中心的一切行为,转变自身的价值标准

2.5.

文中【】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唯一

B.一切

C.基本

D.永恒

古代书画以纸或绢为载体,因而也被称为“纸绢画”。不同时代的纸绢会自然而然带有该时代造纸或丝织工艺的特点。

绢是一种平纹组织的丝织物,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最初用生丝织造,质地比较粗疏;通过捶压等整理工序,生绢可以变成密度较大、坚韧挺括、平整均匀的熟绢,这种工艺大概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于丝织业发达的山东一带。从实物和文献记载看,初唐以前书画都用生绢,经纬间并不十分精密,很难画得精细入微。这种生绢直至晚唐仍在使用,韩愈《桃源图》“生绡数幅垂中堂”中的“生绡”就是生绢。盛唐时期,画家开始使用洁白如银、质地平滑的熟绢,材料加工的进步,为丹青与水墨画风的细密精丽提供了保障。不过以生绢作画仍很流行,张僧繇、阎立本等人的画作都用生绢。

五代绘画用绢极粗,质地如布。宋人绘画用绢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上普通画家所用的质地稀薄的绢,一种是为满足宫廷书画需要而特别制作的“细密如纸”的院绢。宋徽宗《听琴图》用的应该就是院绢,质地细密,灰尘不易沾污,加之保存较好,千年后仍洁白如新。

绢有一定幅宽,这是丝织工艺和政治制度双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从工艺角度而言,古代的绢都是人工织成的,绢的幅宽和织布人的肩宽有密切关系,幅面太宽,投梭织纬就会十分困难。从政治角度而言,绢在古代是一种特殊商品,曾长期作为实物货币使用,西汉之后的历代官府都实行“钱帛兼行”的政策,绢帛不仅可以输纳捐税,还可用以偿付债务、俸禄等,因而要求统一规格和质量。西周时期规定绢帛幅宽为2.2尺,约合现在的43.8厘米,这个标准一直沿用到隋朝,但是由于尺寸变迁,绢的实际幅宽总体上呈逐代增长趋势,最宽时约合65.93厘米。唐、五代基本以1.8尺为官方标准,约合55厘米;宋代以2尺(61.44厘米)为幅宽标准。因为绢的幅面是个常数,作画人可在单幅绢面上绘制小型画;若要创作大型画面,通常采用将两幅或三幅绢面拼接起来的方法获得足够的宽度,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早春图》,都画在两幅拼接起来的绢面上;范宽的《雪景寒林》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则是用三幅绢面拼合而成的。

3.1.

下列哪项信息在第2段中没有体现?(  )

A.绢的发展历史

B.熟绢的织造工艺

C.唐代书画载体的演变过程

D.战国、秦汉时期书画艺术概况

3.2.

作者引用韩愈诗歌,意在(  )。

A.说明晚唐画家所使用的绘画材料

B.赞美唐画家精湛的绘画艺术水平

C.介绍唐人以书画装饰厅堂的习俗

D.展示绢质改进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3.3.

作者提到《听琴图》,主要是因为这幅画(  )。

A.知名度很高

B.所用载体质地精良

C.存世历史很悠久

D.艺术水平很高

3.4.

关于绘画用绢,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

A.唐代水墨画多画在熟绢上

B.宋人绘画兼用生绢和熟绢

C.熟绢上的绘画不可能早于初唐

D.绢质随时代发展而趋于细密

3.5.

根据上文,《溪山行旅图》和《雪景寒林》的不同之处在于(  )。

A.作者

B.时代

C.创作背景

D.绢面特征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携带数吨硫酸铁粉沫起航前往南极,以研究能否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海藻等微生物的生长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该小组的9名研究人员来自东吉利大学和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预计科学家们将于2月开始进行实验,届时他们将把数吨硫酸铁倾入倒入南极海域,同时还将向海中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该示踪剂可检测硫酸铁的变化和去向。

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系统生产力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提出,此后科学家们一直在对这一理论进行检验完善。科学家们近年来在位于赤道的太平洋海域进行实验时曾发现,硫酸铁确实能起到让蓝色海洋变绿的作用。硫酸铁不仅可大幅度提高该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而且一些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还因此增加了20多倍。

科学家认为,在南极海域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因为南极海域被认为在地球海洋中是最“缺铁”的,而这种营养缺乏很可能对该海域生产力造成了某种程度的限制。另外,与作为二氧化碳源的太平洋等海域不同,南极海域可吸收温室气体,其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起到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不过,科学家们同时也指出,投放硫酸铁后海中浮游生物会增加,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温室气体来源尚需研究。

4.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国际科学小组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

A.以硫酸铁为“肥料”促进南极海域微生物的生长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B.向南极海域倾倒硫酸铁

C.向南极海域投放硫酸铁以增加浮游生物数量

D.向南极海域释放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

4.2.

国际科学家小组进行向海洋投放硫酸铁研究的可行性的依据是(  )。

A.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铁元素可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理论。

B.硫酸铁可以让蓝色变绿。

C.硫酸铁可大幅度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促进叶绿素增长。

D.实验证明铁元素可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

4.3.

对文中划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它们的相互作用保持了空气含量的平衡

B.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出现负增长

C.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效果将更显著

D.不同海域生成与吸收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同,南极海域海洋生产力提高后,可吸收温室气体,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4.4.

对文中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向海中释放的硫化六氟化合物示踪剂既可检测铁的去向,也可辅助硫酸铁起到相应的作用

B.海洋生产力包括蓝色海洋变绿,提高海域硅藻等藻类的生长,使微生物体内的叶绿素成倍增长

C.在南极研究铁元素与海洋生产力的关系,既有该海域的特殊性,又对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D.向海内投放硫酸体后,可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但又形成新的温室气体来源,需慎重行事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并且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镜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家……

5.1.

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生活中,人生境界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5.2.

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比后者出现得晚

B.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道德境界”中的“自我”已经根本不同于“求知境界”中的“自我”

5.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是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为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

C.“道德境界”中的人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而有意识地不再关注自我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超自然的自由境界

5.4.

原文中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是指(  )。

A.具有动物本能行为的人

B.由于生活原因而缺乏求知欲望的人

C.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

D.低级趣味在所有趣味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人

5.5.

下列各项中,对全文理解概括比较准确的一项是(  )。

A.人不仅要生活,而且要活出较高层次的境界来

B.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功用、欲念等世俗的限制

C.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就是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

D.在现实的人生中,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地方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官方微信
在线课程
国考专题
我要提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