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区网站:
考试类别: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252)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252)

2016-10-10 09:34:22 字号: | | 推荐课程 公务员考试网官方指定备考课程——必胜课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过程的基础,这是它同以前的认识论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志。因此,要全面关注孩子的素质,首先必须关注他们的活动的发展和变化。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既不是由什么先天的遗传、先验的精神或图式决定的,也不是由环境、由外界事物机械地决定的。人的心理,包括儿童的心理,并不是什么先天的东西预定的运动,也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直观的、机械的反映,而是在人的积极活动中,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的一种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包括儿童的心理,都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也是在活动中表现的,并且随着活动形态(游戏、学习、劳动)的不断发展而向前发展。这才是正确理解人,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正确的钥匙。    

(三)人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但从个体来说,实践活动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儿童出生不久,就产生了完整的有目的动作;继而便出现了专门接受人类经验的学习活动;最后,出现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这一典型形态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从学会适应社会生活,逐步发展到学会改造社会。这样,他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1.1.

根据全文内容,第一段中说“要全面关注孩子的素质,首先必须关注他们的活动的发展和变化”,其原因在于(  )。    

A.孩子的素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得以形成

B.孩子的素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得以发现

C.孩子的素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得以认识

D.孩子的素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得以检验

1.2.

根据第二段的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的心理不是由任何事物决定的

B.人的心理不是任何事物的反映

C.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D.人的心理是主体对外界事物的客观反映

1.3.

根据第三段的内容,作者认为儿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的标志是(  )。     

A.适应社会生活

B.接受人类经验

C.参加劳动生产

D.学会改造社会

1.4.

这篇短文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B.实践活动与儿童心理发展

C.人的心理的形成过程

D.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在2013年的春节,你要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回到20年前骑半个小时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的年代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这78分背后的因素考虑进去: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把它们和78分联系在一起,这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个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演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 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确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决策,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云、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继经济学之后,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也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的社会的竞争是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的,然而我们的教育还围绕着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2.1.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

C.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2.2.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   )

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由数据支撑

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C.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可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

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体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

2.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的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

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能为美国带来什么好处呢?目前国内流行的理解是,汇率之争的实质是贸易问题,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同时也成为继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商品供应商。[a],美国政府和美国的制造业今年频繁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有意压低人民币汇价来促进出口,这对美国的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并且抢走了大量美国工人的饭碗。

此外,由于中国低成本的生产优势,吸引了许多美国的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美国也以此指责中国在“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削弱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另一方面,提高美国公司投资中国的投资成本、使在中国的生产成本上升,以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目前国内流行的这种理解方式只是看到了美国的表面意图,还没有真正洞察到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战略考虑。

实际上,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制造业工人高失业率的问题,更解决不了美国传统制造业向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的问题。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大宗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传统制造业产品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即使不从中国进口,美国也要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 如果美国政府真想缩小美中贸易逆差,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放松对中国进口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的管制就能做到。美国政府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种种限制是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因此,要真正理解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意图,就必须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上来分析。众所周知,目前美国已把中国看作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要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就必须遏制任何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并且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把人民币升值问题放在这一战略背景上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美国积极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其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策略,美国当初就是通过逼迫日元升值最后实现其阻击日本经济对美国构成的战略挑战的目的,美国想在中国故伎重演。

3.1.

第2段[a]处应填入的连词是( )。

A.继而

B.但是

C.一时间

D.于是

3.2.

文中最末段[b]处恰当的措辞是( )。

A.阻击

B.阻挡

C.阻止

D.遏制

3.3.

对第3段中“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一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中国的生产优势对美国工业的影响之大

B.讽刺美国政府夸大其词,借此耸人听闻

C.说明美国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D.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的发展构成威胁

3.4.

对“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B.抑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C.减少中国产品出口对美国制造业造成的损害

D.阻止中国经济的发展,永远保持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3.5.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人民币汇率低,所以中国出口的产品成本低,在美国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

B.如果要缩小美中贸易逆差,只有放松对中国进口美国高新产品及其技术的管制

C.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传统制造业产品,表明将传统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是美国的一个策略

D.即使人民币升值,美中贸易逆差缩小,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仍然存在

3.6.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外资的引进及中国产品的出口都将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B.平衡贸易往来,根本之策不在于人民币的升值,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

C.希望进一步发展本国的传统制造业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D.美国曾逼迫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发展受阻,历史的相似提醒中国要谨慎对待和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问题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浏览史书,常常会发现一些对我们今天很有启迪的故事。《三国志》记载:建安五年春,袁绍积极秣马厉兵,统领十万大军准备伐曹。谋士田丰对袁绍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袁绍不听,丰恳谏,绍大怒,命将田丰下狱。官渡一战,曹操大破袁军。绍既败有人对田丰说:“群必见重。”田丰却说:“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袁绍回来,果然把田丰杀了。

田丰反对袁绍伐曹的意见,不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么?那么为什么还要杀田丰呢?这个问题似乎有些令人费解,然而,好好思索一下,也不是难得出答案来的。袁绍之所以要杀田丰,关键在于田丰伤了袁绍的“面子”,破坏了他的“威信”。因为你反对我,你对了就意味着我错了,这还了得。作为谋臣的田丰正式深深了解袁绍之为人,所以当有人向他道喜时,他却想到了“吾其死矣。”

由此联想到今天我们某些单位的个别领导,他们在工作上总喜欢搞独断专行,听不进去半点不同意见,但为“面子”和“威信”,可以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顾,拗着要下面“坚决照办”。他们一旦犯了错误,更是文过饰非,对那些反对他们并被实践证明是反对对了的人,则是耿耿于怀。虽然这些人不能像袁绍对付田丰那样向提意见的同志开刀,但他们手里有权,瞅准机会暗里打击报复,待时机一到,就把“小鞋”在那些同志的脚上一套。可以说,在这些同志的身上很有几分“袁绍遗风”。

列宁曾经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在历史上,凡是不懂得,不认识自己的真正实质,既不了解实际上(而不是凭自己的想象)倾向于哪些阶级的人们、集团、派别、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当年袁绍以为杀了田丰,就可以掩盖自己的愚蠢,维护自己的“威信”。结果落得为天下哂笑。今天我想有必要给某些人也敲一声振聋发聩的警钟:请君以袁绍为戒!

4.1.

田丰被杀的真正原因是(  )。

A.长曹操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B.胆小怕死,反对伐曹。

C.伤了袁绍的面子,为袁绍所不容。

D.伐曹失败,袁绍迁怒于他。

4.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袁绍遗风”的特点(  )。

A.独断专行

B.顾及面子

C.打击报复

D.贪污受贿

4.3.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

A.袁绍不该轻易杀掉田丰

B.说话做事要三思而行,否则后患无穷

C.历史总是喜欢捉弄人,喜欢和人开玩笑

D.为了维护个人面子,独断和钻性,最终必定失败,贻笑天下

4.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田丰是先知先觉,所以知道最后“吾其死矣”

B.袁绍所以要杀田丰,是为了解气

C.文中所提及的曹袁之间的战争又被称为“官渡之战”

D.袁绍一点也不懂兵法

4.5.

本文的直接目的是(  )。

A.批判袁绍

B.赞扬田丰

C.以史为鉴

D.记载史实

(1)大气里飘散着黑烟,江河里漂浮着秽物,是很直观的环境污染,但人们很少能注意到自己脚下的土地也正遭受着严重污染。有的专家说,看得见的污染不一定是最要命的污染。土壤的物理特性决定土壤极易被污染,而土壤污染是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一般不易为人们所觉察。跟大气和水体比较起来,土壤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要大很多,但土壤一旦被污染就很难清除。

(2)美国在上个世纪曾经启动了一项超级基金计划,投入200多亿美元净化地下水,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科学家发现,经过交货处理的地下水,水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原因是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使净化后的地下水再次受到污染。由此,土壤污染被当作一个重要的环保课题提了出来。

5.1.

对文(1)中划线一句强调的意思是(  )。

A.土壤污染是看不见的,渐近的

B.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很难治理

C.土壤污染对生命的危害最直接

D.土壤污染的治理日前还没有可行办法

5.2.

对文(2)的分析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各类污染中,土壤污染最应受到重视

B.治理土壤污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C.在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中要重视土壤污染问题

D.美国治理土壤污染的计划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地方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官方微信
在线课程
国考专题
我要提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