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区网站:
考试类别: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734)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734)

热门标签: 文章阅读
2020-05-12 09:32:31 字号: | |

过去5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目前,科学家正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以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地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不仅仅依靠计算机模型的预测。

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索。岩石可以揭示它们形成时期的环境信息,如许多岩石只能在有液态水的地方才会形成。测量南极冰盖中微气泡里的二氧化碳含量,能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回溯的时间并不长。要了解更久远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必须用间接方法,如建立模型来研究各种长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因素。这些模型能显示数千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含量的变化,但是无法提供短期波动的信息。测量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密度,也可以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另外,还可以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洋酸度有关,而海洋酸度又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相关联。

 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敏感性。气候敏感性,是指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时的辐射强迫所产生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根据相关研究,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摄氏度。但是,当地球气候变暖时,很多因素都会跟着一起变化。例如,气候变暖使大气中包含更多水蒸气,而水蒸气是一种强力的大气保温气体;气候变暖还会减少积雪和缩小海洋的覆盖范围,这将导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近预测:在考虑了这些反馈效应之后,计算机模型得出的气候敏感性在2~4.5摄氏度之间,最佳估计值为3摄氏度。其实,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而那些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才会显现的反馈,例如陆地冰原范围的变化则被忽略了。因此,真正的气候敏感性可能比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更高。

由于现有的气候模型无法考虑长期反馈的影响,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唯一的途径是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为了使结果更准确,科学家研究了和现在相似的上新世早期(约450万年前),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00ppm(1ppm=百万分之一),仅比现在高一点,但当时的地球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而永久冰盖面积也比现在小。对上新世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敏感性为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一倍,平均气温升高4.5摄氏度。

如果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那么可以【 】,短期内地球平均气温会升高3摄氏度左右,而且在接下去的几百年里,气温还将持续【 】,被全球气候变暖困扰的人类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1.1.下列关于“气候敏感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的条件下,气候敏感性越高表明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越大

B.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目前只能够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气候的影响

C.联合国有关机构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充分考虑了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

D.不同时期气候敏感性不完全相同,研究上新世早期气候敏感性对认识今天气候变暖颇有价值

1.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必然伴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反过来,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则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B.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会造成地球积雪的减少和海冰覆盖范围的缩小,这样将使得来自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会导致地球平均气温进一步升高

C.植物叶片气孔的疏密程度与其生长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关,根据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疏密程度,可分析这种植物生长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对上新世早期的研究发现: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即使幅度不大的上升也会造成平均气温升高,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使永久冰盖面积缩小

1.3.要获得确切的气候敏感性的关键是(  )。

A.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B.依靠计算机模型得出的预测

C.研究过去大气中气温的变化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D.测量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密度及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

1.4.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上有一些岩石是能够在没有液态水的地方形成的

B.分析南极冰盖微气泡里面的气体能够间接了解数千万年以来的大气成分

C.测量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有助于了解特定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变暖效应的长期反馈使地球气温上升可以持续数百年

1.5.填在短文【   】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猜测 升高

B.预见 攀升

C.预测 提高

D.估计 提升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显著。我们从当今社会生活中看到文化对经济建设的推动力,对思想建设的感召力,对环境建设的渗透力,对人才成长的促进力,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文化在社会主义文明大厦的建设工程中,发挥着基石作用。

文化与文明[    ]。文化先生于文明。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文明;文明孕育着文化。文明是文化的显现,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征。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靠的是文化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文化确实像泰勒所说的那样:“(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济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的神物,如把这个“包罗万象的复合体”解剖一下,便可看到这个“复合体”大致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智能文化三个方面的文化因素所构成的,三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大厦中发挥着影响和作用。

物质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技术的发明、创造一旦转化为人们所需的物质文化,就对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思想感情、行为准则、理论观念等诸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会造成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意识、新的观念去培养“四有新人”。

智能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大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科学、教育等智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愚昧走向智慧,从经济落后走向经济繁荣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智能文化等诸文化要素是一个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文化共同体,世上没有孤立的物质文化、单纯的精神文化和独立的智能文化。因而不能把各个文化要素割裂开来,也不能孤立地发展某一个文化要素,否则就会造成文化失调,贻误事业发展、文明建设。

2.1.

根据对第二段的内容分析,下列判断全对的一项是( )。

①文明植根于文化,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

②没有文明就没有文化

③文化创造了人

④文明创造了人

⑤有了文化的积累和进步,人类才能一步步脱离野蛮状态而成为文明的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②④

2.2.

在第二段恩格斯的话中,“自由”和“文明”的关系是( )。

A.两者的含义完全相同

B.自由是文明的一个特征

C.文明是自由的基础

D.二者互相融合,结为一体

2.3.

第三段中引用泰勒的话的意思是( )。

A.文化就是人类的历史经验;文化是各种要素的大杂烩

B.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是多种要素的有机整体

C.文化是人类进步的产物;文化的影响和作用非常大

D.文化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2.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文化的社会功能十分显著

B.文化与文明关系密切

C.文化是文明的基石

D.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智能文化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2.5.

文中[  ]应填入的词语是( )。

A.相辅相成

B.意义相同

C.息息相关

D.彼此不分

答案与解析

1.1.答案:

解析:

由第4段“其实,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则被忽略了”,可知“联合国有关机构”使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并未充分考虑各种因素,C项错误,当选。

1.2.答案:

解析:

A项以偏概全,由第1段“过去5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可知,是“一般”而非“必然”,排除A。B项指代对象理解错误,由第3段“气候变暖还会减少积雪和缩小海洋的覆盖范围,这将导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可知,是“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而非“来自太空的太阳辐射”,排除B。D项,由第5段“但当时的地球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而永久冰盖面积也比现在小”可知,“永久冰盖面积比现在小”与“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排除D。由第2段“测量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密度,也可以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可知,C项正确,当选。

1.3.答案:

解析:

由原文第4段的最后两句话可知,计算机模型的预测并不能获得真正的气候敏感性,因此B项错误。由第2段可知,D项的测量手段只是为了“研究更久远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而非“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因此,D项错误。由第5段的“唯一的途径是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可知,C项偷换概念,把“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换作“气温的变化”。故本题答案为A。

1.4.答案:

解析:

由第2段的“测量南极冰盖中微气泡里的二氧化碳含量,能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回溯的时间并不长”可知,B项的“数千万年”推断错误,当选。

1.5.答案:

解析: 先看第二空。“提高”意为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提升”指提拔、向高处运送、提高。由词义可知,“提高、提升”的主语通常为人,排除C、D。第一空,由后面的“短期内”、“接下去的几百年里”可知,“预见”比“猜测”更契合文意,因此本题答案为B。

2.1.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原文中“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文明”和“文明是文化的显现,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征”可以知①判断正确,②判断错误;“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靠的是文化进步”和“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可知⑤判断正确。文化和文明都不可能创造人。

故正确答案为C。

2.2.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这句话是在间接地论述文化、文明与自由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俗点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最初的野蛮社会尚没有真正的文明,是不自由的,但是以后文化的进步会孕育出文明,然后才会有自由。从文意无法直接推导出“自由是文明的一个特征”这样一个结论。所以ABD存在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

2.3.答案:

解析:

此题是语句理解题。

(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济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这一句话中,最关键的就是理解“包罗万象的复合体”的意思,而文中提到说>这个“复合体”大致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智能文化三个方面的文化因素所构成的,三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大厦中发挥着影响和作用。可见>文化是多种要素的有机整体,B项是最恰当的。A项的文化是各种要素的大杂烩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C、D两项与泰勒的话并无直接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B。

2.4.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主旨理解。

文中论述文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显著,文化与文明的息息相关的关系,都是为了说明文化是文明的基石。实际上,正因为文化是文明的基石,才应该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智能文化的建设来构建社会主义文明。A、B、D三项分别只说明了论点的一部分,不够全面。

故正确答案为C。

2.5.答案:

解析:

>此题是成语填空题。

>此空是强调文化与文明两者的关系。“意义相同”和“彼此不分”都没有正确地概括出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不可能入选。“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事实上,文化与文明并不是这样互相扶助的关系,文明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上位概念,纵观全文只有“息息相关”才最恰当、最准确地概括出了二者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

相关阅读:

  •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734)
  •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逻辑填空(734)
  •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资料分析(731)
  •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数字推理(732)
  •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数学运算(732)
  • 地方公务员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