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区网站:
考试类别: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756)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756)

热门标签: 文章阅读
2020-06-09 10:22:31 字号: | |

 公文,以其规范的体式、法定的效力,以其体现意志的团体性和所产生作用的强制性,对写作语言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区分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种潜意识中使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让我们试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两个相对应上来看模糊语言的实质。 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概念的语言概念。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的模糊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比如:“全国人民奋勇前进”,“全军上下努力完成”等,其中修饰“前进”的“奋勇”和修饰“完成”的“努力”,本身在客体上就是模糊性。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全国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进,全军上下用多大的力去完成,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问题在于语言上的精确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同时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这同样是模糊的相对应,只是客体变成了实际需要。比如:“领导一再强调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修饰“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其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比如:“队伍于某日凌晨三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集结。”“人到得差不多了,开会吧!”这里的“凌晨三点以后”“张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范围概念,而在这里所需要的却是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概念。[a]。再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其中,“十年前”其本身在客体上是模糊的东西,而在表述过程中的“某一天”却把它精确化,这是客体上模糊和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无论是哪一种对应,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模糊而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模糊现象。这种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形成了两种对应。即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客体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否则,便是语言模糊。

1.1.

关于公文“模糊语言”的实质,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

B.模糊语言是指客观事物模糊与语言内涵外延模糊相对应,从而表述事物的准确性

C.模糊语言是指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即语言上的精确而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

D.模糊语言是指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语言在表述效果上都更加有力

1.2.

下列对“语言模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模糊”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

B.“语言模糊”是指为客观事物和表达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

C.“语言模糊”是指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相对应

D.“语言模糊”是指某些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特殊需要在表述上模糊

1.3.

最末一段划线处的四个词语,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 模糊 精确 精确

B.精确 精确 模糊 模糊

C.模糊 精确 模糊 精确

D.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1.4.

下列各例句中,属于语言模糊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中国指挥家汤沐海在欧洲一些很有影响的音乐节上频繁演出

B.海水深度在200米的大陆架,蕴藏的石油有1500亿吨,占地球已知总储量三分之一

C.我国将于5月12日至6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以南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D.过去十年中,日本对外投资大幅转向东亚,投资中日元贷款比重很大,在日元长期升值的背景下,这会加重偿债负担

1.5.

文中[a]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

A.这就是语言概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模糊性的相对应

B.这就是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

C.这就是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与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

D.这就是客观上的模糊性与语言上的精确性相对应

1.6.

下列选项中对于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应当注意模糊语言的应用

B.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应当大量使用模糊语言

C.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应当避免语言模糊现象

D.模糊语言是公文写作中应当加以重视的语言概念

 关于“起床”,有人总结了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研究。在被叫醒的那一刻,我们的大脑需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转换:环境安全检查→潜意识切换→神经系统启动→让四肢苏醒。这个过程被称为“切换启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潜意识接收到“醒来”的指令后,它会先检查一下周遭的环境是否安全,如果安全感很充足,潜意识就满意地准备下班了。于是,意识会接替潜意识逐渐控制大脑,切断梦境。然后,所有休息中的神经系统开始启动。当你的大脑逐渐清醒,它会下命令给四肢:伸展、坐起、揉眼睛、掀被子、下地。这整个过程,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与安全的环境来启动大脑。

我们很多人,担心叫不醒别人,常会用“锲而不舍”的大噪音来叫别人起床。比如一直对着对方喊“起床了,起床了……”直到他坐起下地才罢休;或者一直摇晃对方的身体,摇到对方起来为止。很不幸,这都属于“杀伤性叫醒”,即用惊醒的方式切断启动过程,让人立即恢复意识。这种粗暴的方式会带给人极糟的影响。

睡眠是由潜意识负责的,睡着时它非常活跃,会接收大量的外界信号,并保留下来,制作成梦境,如果在此时被“粗暴”地惊醒,潜意识就会戛然而止,它还没来得及叫意识来接班,就仓皇逃离,这个时候“惊吓”的记忆和感受,会很容易在潜意识中沉淀下去,形成深层的惊悚,导致神经系统的紊乱。小则令人起床后迷迷糊糊,把鞋油当牙膏;大则一天浑浑噩噩,头脑不清。长期以来都被“杀伤性叫醒”,会带来一系列神经或心理的问题,比如被坏情绪控制、冲动易怒、心境低落、反应迟缓、注意力涣散等等。

再有,人在睡眠时,对环境的安全感要求非常高,“杀伤性的叫醒”往往会剥夺这种安全感。潜意识在检查环境时,觉得不安全,于是人在极度不安、恐慌、焦虑的环境中醒来,就会出现一些防御行为,比如攻击叫醒人,冷漠麻木,或者情绪崩溃等。

如果希望你的亲朋好友安全地醒来,一定要避免使用“杀伤性叫醒”。叫醒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温柔与耐心,让一个人感到足够的安全。你可以用一些舒缓的乐曲叫人醒来。如果有一些特殊环境音,比如清脆的几声鸟叫、小溪潺潺声等也不错。

2.1.

下列选项中,不一定属于“切换启动过程”的是(  )。

A.潜意识切换

B.开始接受外界信号

C.进行环境安全检查

D.启动神经系统

2.2.

关于“杀伤性叫醒”,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持续地叫人起床

B.是破坏潜意识的叫醒方式

C.用惊醒让人立即恢复意识

D.是影响人的正常睡眠的叫醒方式

2.3.

关于人的睡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睡眠时人的梦境由潜意识来形成

B.人在睡眠时应减少接收外界信号

C.睡着时人的神经系统依然很活跃

D.睡眠由意识和潜意识来共同管理

2.4.

“杀伤性叫醒”可能会使人因失去安全感而(  )。

A.冲动易怒

B.情绪崩溃

C.反应迟缓

D.心境低落

2.5.

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

A.潜意识和意识

B.睡眠中的心理学效应

C.起床时大脑工作原理

D.不能小看的“杀伤性叫醒”

答案与解析

1.1.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第一段“如果在此把……问题在于……”一句,可知C项只是为了证明“模糊语言”的特点而举出的反面的例子,并不是“模糊语言”的实质,所以C项错误,当选。

A项是“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一句的同义替换;B项是“它的最大的特点在于……”一句的同义替换;又根据第一段最后举出的“一再”的例子,正说明了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语言在表述效果上都更加有力,所以D项也表述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D项“为了特殊需要”在文章中并没有提到,所以错误,当选。

A项是文章第二段第一句话的同义替换;B、C项表述的是“语言模糊”的主要特点,也是文章句子的同义替换。

故正确答案为D。

1.3.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选择。

材料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这两个概念。由最后一句“否则,便是语言模糊”可知,四个划线处所在的两个分句描述的是“模糊语言”的概念。再根据材料可知,模糊语言的特点是“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的模糊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据此前两个划线处和后两个划线处各自应呈对应关系,排除A、B项。同时,客观上的模糊与否和实际表述需要的模糊与否也构成相对应,第一个划线处应填“精确”,故正确答案为D。

1.4.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语言模糊”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C项“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的公海”的表述,范围概念模糊,而发射运载火箭需要的是一个准确的地点,这里易产生歧义。此种表述属于“语言模糊”特点的后一种情况,故选C。

A项“频繁”修饰“演出”,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里演出的具体次数是可以精确的,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演出”的次数,而是要强调“演出”的场次之“多”,“频繁”的表述就比其他任何确指的次数更有力,材料在介绍“模糊语言”时指出“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可知A项属于“模糊语言”。B项表述都精确,不存在模糊。D项“大幅”、“很大”构成模糊,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增幅”、“比重”的具体数值,而是强调其增幅和比重之“大”,可知D项也属于“模糊语言”。

故正确答案为C。

1.5.答案:

解析:

此题是语句填空题。

根据a处之前的句子“这里的……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而需要的是一个确定的时间……”可知,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是确定的,而表述的过程却是模糊的,C项表述了此意,应放入空格处。A项“表述需要模糊”错误;B、D项表述的意思正好与文意相反。故正确答案为C。

1.6.答案: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B项中“应大量使用”在文章中并没有提出,属于主观臆断,所以错误,当选。根据“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可以推断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应当注意模糊语言的使用,并且对“模糊语言”的概念加以重视,所以A、D项表述正确;根据“这种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可以推出C项表述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2.1.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定位原文,由文章首段第二句话可知“切换启动过程”包括环境安全检查、潜意识切换、神经系统启动、让四肢苏醒四个步骤。B项“开始接受外界信号”不一定属于切换启动过程。故正确答案为B。

2.2.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第二段中明确点出“‘杀伤性叫醒’,即用惊醒的方式切断启动过程,让人立即恢复意识”,C项表述正确。A项是“杀伤性叫醒”的一种方式;B项错误,根据文章第3段可知,“杀伤性叫醒”并不是“破坏”潜意识,而是令潜意识“戛然而止”;D项错误,根据整篇文章可知,“杀伤性叫醒”“会带来一系列神经或心理问题”,没有提到“影响正常睡眠”这一点。

故正确答案为C。

2.3.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正确,文章第三段首句提到“睡眠是由潜意识负责的,睡着时它非常活跃……制作成梦境”,即睡眠时人的梦境由潜意识来形成的。

D项错误,第三段首句明确提到睡眠是潜意识来负责的,并没有意识的作用;B、C两项在文章中并未提及,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4.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文章第四段尾句提到“‘杀伤性的叫醒’往往会剥夺这种安全感……醒来,就会出现一些防御行为,比如攻击叫醒人,冷漠麻木,或者情绪崩溃等”,由此可知B项“情绪崩溃”表述正确。根据文章第三段末尾可知,A、C、D三项是长期被“杀伤性叫醒”所带来的一系列神经或心理问题。

故正确答案为B。

2.5.答案:

解析:

本题为标题选择题。

整篇文章是围绕着起床时被“杀伤性叫醒”展开的,强调“杀伤性叫醒”会给人带来极糟的影响。因此D项最适合成为文章标题。

A、B两项在文章中虽有所涉及,但是范围较广,且不是文章的核心内容;C项只是文段第一段的总结,太过片面,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相关阅读:

  •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756)
  •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语句表达(756)
  •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阅读理解(756)
  •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资料分析(753)
  •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数字推理(754)
  • 地方公务员考试